就医、就业是贫困地区两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在西部,这两个问题更是亟待解决。中建科工以二级子企业中建科工西部大区为主要载体,践行国家东西部合作,将深圳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融入西部发展,深度参与,高质量、高效率推动地方民生工程建设。促民生、稳就业。
就医难?建三甲医院,提升医疗水平
"中国扶贫看四川,四川扶贫看凉山" 是对四川凉山深度贫困问题的生动诠释。凉山扶贫是一块"硬骨头",要解决这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的问题,需要无数的"挑山工"。这里交通闭塞,医疗发展也相对滞后,2018年以前,即使作为凉山州首府的西昌,医疗服务范围辐射全州17个县市,其最高医院等级仍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且是凉山州唯一一家县级医院。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是解决凉山民生问题中的关键一环。
2018年,中建科工加入"挑山工"行列,主动担当起助力凉山扶贫的责任。8月,中建科工以EPC模式中标西昌市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床位新增至1500张、职工人数增至3000人、门急诊量增至150万人次、手术台次增至2万人次,将充分解决西昌市及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但凉山仅有"贫困"这一顶帽子吗?显然不是。除经济水平较低外,凉山还是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9度地区,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一次地震即可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地区雪上加霜。为更好的满足西昌市高烈度地区抗震设防要求,中建科工采用抗震性能更强的"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建设这个"全国首个抗震设防九度地区全钢结构装配式医疗建筑"的建筑主体,搭配BRB(屈曲约束支撑,属位移相关型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等黑科技。除抗震外,中建科工还要将项目打造为装配式建筑的行业标杆以及绿色建造的成功典范。
"医疗无小事,人命大过天"。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40人项目团队,从四面八方奔赴西昌,从零起步,在克服了临河地下水丰富、拆迁滞后、场内狭小无构件堆放场地、场外道路拥堵不畅、夜间无法施工等诸多不利因素外,开吊后三个月完成了7200吨、10000余根钢构件的制作与安装;2019年12月,比预定工期提前15天实现了妇儿中心钢结构全面封顶,打造了新的"凉山速度"。2020年2月,西昌市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凉山建设民生工程"这一伟大使命,在项目团队心底燃的更旺了。
项目团队拧成一股绳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将于6月30日实现门急诊医技综合楼封顶,于2021年实现整体竣工。项目指挥长段其磊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保障项目如期交付,为西昌筑起新的‘健康堡垒’,助力西昌的脱贫攻坚事业,让百姓享受更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就业难?建工业厂房,扩大就业空间
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乌蒙山区腹地的昭通,是集革命老区、地震灾区、散居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在这里,有一个全国最大易迁跨县安置区——昭通靖安安置区,有4万余人因易地扶贫搬迁而来。人来了,如何安顿下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势在必行。
建设厂房是解决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有效载体,助推贫困户增收脱贫、防止返贫的有效形式。2019年11月,安置区首个扶贫车间厂房建设任务,落在中建科工西部大区12个党员青年突击队肩上,平均年龄28岁。中标后,项目团队立即组建人员赶赴昭通,提前交付对搬迁贫困户就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自复工复产后,这支突击队以铆足一股劲的斗志,克服夜间温度长期低于0℃、冬春季季节性大风、地处偏远运输困难、资源配置到场缓慢等不利因素,22天完成2400吨钢结构安装、连续2栋厂房封顶,并配合政府完成商家入驻试运行,预计6月,厂房将正式投入使用,该批次大约能解决安置区3000多人的就业。中建科工,在蒙顶山巅又续写了"中建速度"。
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是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但中建科工会继续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携手跑出"加速度"!
关键词:中建钢构,促民生,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