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日前后,多家央媒记者深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陕西柞水、湖南汝城等地,对中国中铁的扶贫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专题采访,相关稿件在各大媒体平台陆续刊发,有力彰显了央企的责任与担当。期间,公司的部分重点工程建设也频传捷报,相关报道屡见央媒平台,鼓舞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打好年末收官之战。下面,就和小铁匠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消息吧!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评之共享发展篇》
10月23日,新华社发表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评,文中写道"在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民肖青松的日子这两年越过越红火。在当地和央企中铁一局帮扶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建起了智能木耳大棚、木耳培训中心等项目。肖青松承包了4万袋地栽木耳,去年一年就挣了5万元。家里装修了老房子,还开了一个农家乐。截至今年9月,金米村电商平台网上销售木耳2300万元。‘产业扶贫,重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让群众受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中铁一局工会主席王力说。"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题: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评之共享发展篇
新华社记者樊曦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正待起航。
回眸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更加坚强有力,一幅写满百姓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
人民至上,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接近10月17日零时,青岛市宣布,全员核酸检测基本完成,10899145个核酸样本检测均出结果,除此前公布的确诊病例外,无新增阳性样本。
120小时!青岛市抓住此次疫情处置"黄金窗口期",果断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并全力救治确诊患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到部署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是最坚定的指导思想。
"人民"二字,串起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脉络。
在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民肖青松的日子这两年越过越红火。在当地和央企中铁一局帮扶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建起了智能木耳大棚、木耳培训中心等项目。肖青松承包了4万袋地栽木耳,去年一年就挣了5万元。家里装修了老房子,还开了一个农家乐。
截至今年9月,金米村电商平台网上销售木耳2300万元。"产业扶贫,重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让群众受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中铁一局工会主席王力说。
以人民为中心,保民生、惠民生,"十三五"时期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改善。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我国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至201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开工累计2157万套。
补齐短板,多措并举回应民生关切
近日,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的220千伏常青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
据建设单位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主任朱圣敏介绍,常青输变电工程投运后,温州实现县域22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
"工程建成后进一步完善了温州电网结构,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旅游业、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他说。
关注民生,就是要聚焦民生短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
"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带来的冲击,我国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一系列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的清单任务直指民生关切: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
——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
——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回应民生热点难点。一项项目标,就是一个个任务,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在边陲省份新疆,"村村有医生"不再是梦想。截至2019年底,新疆已实现898个乡镇卫生院、860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全面消除1795所村医"空白点",实现了村村有合格村医。
着眼未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铁路日均发送旅客115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底气,更让人们看到百姓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国家奋进的力量。
今年8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是第一次。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十三五"时期,我国各项民生事业不断繁荣发展。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9年达77.3岁。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人们期待,以五年规划为起点,新的蓝图将描绘更亮丽的民生底色。
工人日报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回眸"十三五"系列述评之共享发展篇》
11月3日《工人日报》7版专题报道了中国中铁扶贫新路径,文章分别从产业扶贫、技能扶贫等角度,以小见大,生动展示并高度肯定了中国中铁在陕西金米村、湖南汝城县、山西保德县等地区的扶贫经验和成果。
打造特色产业 延伸产业链条
央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
本报记者 刘静《工人日报》(2020年11月03日 07版)
打造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授人以渔重在扶技,加强培训精准就业……作为中央企业,多年来,中国中铁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径。
"小木耳,大产业"
"10月1日,我又开办的农家乐也开业了,还雇了4名服务员。"在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村民肖青松的日子这两年越过越红火。
金米村是秦岭南麓典型的山村,山多地少,总面积17平方公里,仅有耕地948亩,再加上交通不便,一度成为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
在当地和央企中铁一局帮扶下,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建起了智能木耳大棚、木耳培训中心等项目。肖青松承包了4万袋地栽木耳,去年一年就挣了5万元。在家门口既把钱挣了,又能照顾患病的母亲,肖青松信心大增。
几乎一夜之间,金米村成了"网红",很多游客就是奔着参观智能木耳大棚来金米村的,村里和木耳产业出现了超高人气,也使肖青松看到了商机。家里装修了老房子,还开了一个农家乐——木耳大厨房饭店。
截至今年9月,金米村电商平台网上销售额超2500万元,其中木耳占2300万元。"产业扶贫,重在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让群众受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中铁一局工会主席王力说。
打造特色产业,帮扶困难企业
2019年7月,《手挽手》节目平台向广大观众推荐了一款扶贫产品——汝城辣椒。中国中铁派驻湖南汝城县挂职副县长张立吉担任主播,他这样描述:"汝城辣椒酱最大的特点是色泽鲜亮、色味浓厚、辣味适中,喜欢吃辣的会更喜欢,不喜欢的也会喜欢上。"
辣椒虽小,却成了汝城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大产业。中国中铁投入资金,对贫困户种植辣椒技能进行统一培训,确保辣椒的质量,并通过发动企业员工"以购代捐 ""以买代助"的形式来帮助推广辣椒的销路。
"‘搭帮’中国中铁,让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郴州木草人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国说。汝城县绿百通农业有限公司是湖南省第三批电子商务企业,也是该县第一家省定电商企业。2019年12月,中国中铁帮扶企业建设消费扶贫农产品供应服务中心,当地茶叶、山茶油、蜂蜜、药材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驶出大山。
近年来,中国中铁及所属各单位先后援建了多个生态农业、养殖业项目,涵盖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中草药材、特色干货、自然山珍、牛羊畜牧、家禽养殖等多类产品。
同时,延伸产业链条,配套援建深加工厂房,并通过开设网上扶贫消费专区、以购代捐、以买代助等多种形式,帮助扶贫地区打开产品销路。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今年国庆中秋两节期间,汝城县沙洲村朱小红的农家乐餐厅很是红火。朱小红参加了去年中国中铁在沙洲村开展的厨师培训,并在培训后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一技在手,就业不愁。结合湖南汝城县兴建职教新城的契机,中国中铁投入4300万元帮扶建设了"中国中铁精准扶贫技能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基地实训大楼共建设六个专业实训室,其中"白芝勇大国工匠"实训室1间,以及一个室外操作场地。
中国中铁与湖南汝城县职教中心联合开展"人人有技能"培训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培训103期,共计培训6000多人次。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2019年,汝城县职教中心被湖南省总工会评为"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省级示范点,"人人有技能"培训项目被教育部评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山西省保德县地处晋陕蒙交汇处,运输业非常发达,大车司机紧缺。
为了解决保德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难的瓶颈,中国中铁提出打造"保德好司机"劳务品牌的思路,成立了"保德好司机"运输协会和"保德好司机"职业介绍所。截至目前,保德县共有3981人报名学习驾驶证,考取驾驶证并且找到工作的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有950人。
如今,"保德好司机"已和"吕梁护工"、"天镇保姆"一起列为山西三大"特色劳务品牌"之一,在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方面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操作、可推广的新路子和新模式。
科技日报
《智能大棚助力 贫困户成致富带头人》
青山环绕,碧水绕田,在10月17日第7个国家扶贫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由陕西省国资委第九合力团副团长单位——中国中铁一局投资建设的金米村智能连栋木耳大棚、木耳培训中心等项目,实地采访中国中铁在当地开展的产业扶贫情况。
智能大棚助力 贫困户成致富带头人
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本报记者 陈 瑜
青山环绕,碧水绕田,在10月17日第7个国家扶贫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秦岭深处柞水县小岭镇的金米村。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走进由陕西省国资委第九合力团副团长单位——中国中铁一局投资建设的金米村智能连栋木耳大棚、木耳培训中心等项目,实地考察产业扶贫成果。其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柞水木耳是"小木耳,大产业"。
几乎一夜之间,金米村乃至柞水木耳在国内家喻户晓。
金米村是秦岭南麓典型的山村,山多地少,总面积17平方公里,仅有耕地948亩,再加上交通不便,一度成为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之前长期以个体种养殖业为主,挣不到钱,后来发展地栽木耳,但由于还是要"靠天吃饭",木耳产业并没有做起来,村民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
这一切在2019年中国中铁一局援建成4栋连拱智能木耳大棚和木耳培训中心玻璃大棚后发生了变化。
智能木耳大棚使木耳种植产量大幅提升,而且智能化程度高,便于管理,木耳的品质也优于从前。
和智能木耳大棚紧挨着的木耳培训中心玻璃大棚,兼具种植技术培训、特色农产品展示、大数据管理、电商销售等多功能作用。
"没有中铁一局的援建,我们的木耳产业现在还做不起来!"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江百川告诉记者,村里下一步准备引进玉木耳栽植技术,价格会更高。
两个孩子上学,母亲患病,沉重的经济压力让村民肖青松家庭入不敷出,2015年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10月,正在工地干活的肖青松接到了村干部电话,请他回村种植木耳。
接完电话,肖青松的心里打起了鼓。
以前种木耳靠天吃饭,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再说,种木耳的钱从哪里来?货往哪里卖?思来想去,肖青松总觉得心里没底,没有答应。
村干部很耐心,反复给他解释有"两借两还"政策,即借给村民菌袋和大棚,还回木耳就行。
不用投资,只要负责种好就行。打消了疑虑,肖青松决心回到村里发展产业。
2019年,肖青松承包了4万袋地栽木耳,结果一季就挣了3万多,"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赚这么多钱"。
截至今年9月,金米村电商平台网上销售额超2500万元,其中木耳占23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柞水县在与科技部结对帮扶8年间,获得了包括李玉院士工作站、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木耳技术研发中心、木耳大数据中心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科技含金量十足。尤其是李玉团队针对柞水县土壤、气候等特点,研发了柞水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5个木耳原种,加上智能连栋温室大棚等一大批现代化木耳种植、生产技术,柞水木耳的口感、品质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收入增加了,肖青松装修了之前的毛坯房,买了摩托车、三轮车,"我最近准备报考一个驾校,以后还想买一辆小汽车"。
黑木耳火了,来的游客多了,手上有了余钱的肖青松在今年国庆黄金周前开了"农家乐"——木耳大厨房饭店,成为村里最大的农家乐。
2018年,肖青松被选为第二村民小组组长,现在还负责村里木耳种植的技术指导。
如今,金米村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回"真金白银",使木耳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耳朵"。乡亲们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继续用勤劳的双手和奋斗的姿态奔向全面小康。
中国日报
《Central companies marrying CSR with poverty alleviation(开展扶贫工作 践行央企责任)》
10月23日,中国日报对中国中铁扶贫工作进行了长篇报道,全方位展示中国中铁的扶贫经验和成果。
2.png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人民网
《"对话新国企·大道康庄|中国中铁:铺就致富"快车道" 造血扶贫拔穷根》
10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与人民网联合开展的"对话新国企·大道康庄"融媒体访谈"中国中铁篇",在多家平台同步推出。中国中铁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王士奇和中国中铁广州工程局驻湖南省汝城县挂职副县长张立吉应邀接受采访,共同讲述中国中铁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铁路公路建设,实现以交通便利带动脱贫减贫,通过"造血式"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实践经验。
中央电视台
《杭绍台高铁下北山隧道顺利建成》
10月28日,由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我国首条单洞四线超大断面高铁隧道——杭绍台高铁下北山隧道顺利建成,为杭绍台铁路2020年底建成通车奠定基础。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
《滇中引水工程全线首条斜井掘进到正洞》
10月19日,中国中铁五局承建的滇中引水工程11号斜井顺利掘进到正洞,成为全线第一条掘进到正洞的斜井,标志着施工难度极大的昆呈隧道施工取得重大突破。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进行了相关报道。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基础施工进入攻坚阶段》
10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中国中铁建工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新华每日电讯
《贵南高铁加紧建设施工》
10月21日版《新华每日电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中国中铁四局参建的贵南高铁建设情况。贵(贵阳)南(南宁)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包头至海口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南地区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
关键词:中国中铁,点赞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