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在美丽的海河南岸,中建方程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携手打造的塘沽湾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以人民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一级土地整理、二级地产开发和三级城市运营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为实施路径,探索"中建微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用15分钟的生活圈,满足居民的居住、教育、医疗、工作、购物和生活休闲等一站式生活需求,绘就了塘沽湾21平方公里的美好生活画卷。
让属地村民居者有其屋
整治前的旧城之畔,沿河的废弃码头,零零散散的小渔船,农业生产仅仅只够用于一家人的温饱生活。区域内仅有的民营诊所,简陋的卫生站,以及设施不完善的小学、中学,难以满足居民们对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配套的需要。
2009年,天津市滨海新区进入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2010年10月,中国建筑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塘沽湾项目约21平方公里土地。政企双方以塘沽湾项目为载体,由中建方程负责实施,为地方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新模式。
中建方程以全产业链视角,采用城市综合开发模式运营,通过推动向上游和下游产业链发展,实现纵向一体化,扎实推动了一二三级协同开发。规划内的紫枫苑、梁锦东苑、梁锦西苑这些高品质的安置房拔地而起,7100余户属地村民如愿按政策分到了属于自己的房屋。蓝天幼儿园、塘沽一中教育集团、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围绕其周边,红飘带空中走廊、海河大堤主题公园、市民文化中心星星点缀,塘沽湾从最初传统的北方村落逐步建成为绿色、生态、智慧、宜居新城。属地村民发自内心地说:"中国建筑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让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便捷生活。"
规划先行去除"城市痼疾"
传统城市大而全,在享受舒适与便捷的同时,"城市病"的痼疾也让居民对城市生活既爱又恨。中国建筑拓展幸福空间,解开幸福方程式,让建筑服务人民,让城市生活更宜居,是中国建筑赋予中建方程的重任。
在塘沽湾建设实践基础上,中建人想民生之所想,率先提炼出"中建微城市"新型城市理念,定义为包括居住、就业、生活以及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等功能在内,具有自生能力的一个城市中的"城市",是将人、自然、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宜居便捷、和谐美好的城市。
中建方程坚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统筹落实21平方公里范围内,前期规划设计、中期创新融资、土地整理收储、海河生态修复、配套工程建设,以及后期产业导入、业态培育、资产运营和公共服务等。依托于天津母亲河畔,打造"最适微型生活城市、最畅智慧出行体系、最优低碳生态家园、最强辐射魅力港湾",实现功能复合、空间集约、高端宜居的智慧塘沽湾。
和以往的城市建设相比,塘沽湾项目的建设在目标和理念上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它为城市的规模限定边界,强调了一个"微"字,即人口少、面积小。但"微"并不意味着居住品质的降低,而是在有限的篇幅上描绘无限的美景,运用最现代的理念和最先进的技术,绘出最具魅力的蓝图。
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2011年塘沽湾项目启动建设以来,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累计开工配套项目百余个,如今的塘沽湾日渐通达,中建方程将在建设"生态健康之城,滨水活力之城,宜居幸福之城"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中建方程坚持"低碳、绿色、智慧、人文"的城市发展理念,从区域发展定位和城市规划理念出发,全面提升项目策划和打造项目的能力,推进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前有中新生态城,后有中建塘沽湾",近几年来,塘沽湾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容,逐渐汇聚众多品牌地产商、投资商、产业发展商。12公里海河岸线,40万平方米运动公园,西中环南北双跨,Z1、B7、B6三轨交汇,塘沽湾一中落子,银龄康养中心在建。"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百亿级次的投资规模,吹响了"生态新城镇"的最强音,曾经日趋没落的北方古老村镇,变身"宜居微城市",迈开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的坚实步伐。预计今年年底将有近2万人口入住塘沽湾,为区域迎来全新的活力,未来一座绿色、智慧的"宜居微城市"画卷,正由中建方程徐徐铺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塘沽湾发展繁荣,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百姓居住、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均得到显著提升。塘沽湾建设者为地区城镇化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收获当地政府、百姓及社会的无数点赞。
中建方程胸怀家国情怀,承载着光荣与使命,服务支持滨海新区发展,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这是中建人身为央企排头兵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中建方程将继续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承担重任,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国建筑,微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