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西南部,有一片神奇的热土,藏语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这便是日喀则。
日喀则,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广袤无边,地广人稀,草木不盛,荒凉单调。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是这里最明显的特点。
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一种植物却"野蛮生长",在你目所能及的地方,用她旺盛的生命力诠释勇敢、刚毅和坚守,她就是砂生槐。
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一群人却执着坚守,用不畏艰苦、攻坚克难、默默奉献的行动诠释着团队创造的"拉洛精神"。他们就是六公司西藏拉洛水利那隆隧洞的12名建设者。
2015年6月,拉洛水利那隆隧洞开工建设。5年零4个月、1945天、46680小时,建设者把青春、汗水洒向高原……
砂生槐,是一种小灌木。在西藏,多生于海拔2800至4400米的山坡灌丛中,在河漫滩砂质、石质山坡,大片大片地生长。
"项目部周围全都是这种植物。"眼前,介绍砂生槐的这个汉子,皮肤黝黑,双目有神。他就是拉洛水利那隆隧洞项目经理高勇。
2017年,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经公司研究决定,将项目部驻地搬到距离那隆水利隧洞进口七八百米的地方,两排锈迹斑斑的钢板平房,一座小型加工厂是这方圆十几公里内唯一的建筑物。项目部为节省开支,把10年前在拉日铁路用的板房,周转过来继续使用。
"刚来的时候,根本没有网络,手机也没有信号,现在使用的宽带,都是我们自己拉的线,自己安装的。为了解决手机通讯问题,也只能自己购买信号设备,来保证项目部与外界的联系。"项目部办公室主任杨柏新说。
"最‘惨’的还不是这些,当时根本洗不了澡,就连吃饭都是问题。"在日喀则已经坚守2年的项目总会计师李晓蕾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感慨万千。当时项目部还不具备用水条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就到十几公里外的村子里挑水吃,洗澡更是奢望。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厨师,他们就轮流下厨做饭,从清水煮挂面开始,到后来,就连杨柏新这样的大男人都练得能炒上几个拿手好菜了……
砂生槐,又被称为狼牙刺。人们之所以这样叫她,是因为她的分枝多而密集,不育枝末端常变成健壮的刺,异常坚硬。
拉洛水利工程那隆隧洞全长5.92公里,纵坡0.69‰,采用现浇混凝土圆拱直墙式断面。其设计引水流量为每秒16.47立方米。洞内设计水深达2.74米。
要在高寒缺氧、物资匮乏、地质条件复杂的日喀则打出这样一条隧洞,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到项目部采访的那几天,恰逢隧洞涌水,洞内施工被迫停止。在施工现场,我们看到积水深的地方达到1米多。晚上9点,在隧洞出口,一台装载机吊着水泵迟迟不能将其安放在指定抽水点。
"往左边一点,再来一点。"高勇拿着手电筒,站在水边镇定指挥。1个小时过去了,水泵依然没能成功安放。情急之下,总工程师文静、安全总监李洪俊、技术员陈兴发、办公室主任杨柏新等人跳进水里,用力拉扯钢丝绳,协助装载机调整水泵位置。此时,不断有人加入进来……
快到凌晨的时候,两台水泵顺利被放到了指定抽水点开始工作,在现场的所有人几乎都成了"落汤鸡"。
"为什么不是工程口的人,也参与施工?"高勇说:"工程难度很大,管理人员又少,我们已经打破了部门职责之间的界限,有事儿,大家总是一块往上冲!我们早就成了一家人!"高勇用手抹着脸上的水,难掩自豪之情。
如今,工程已接近尾声,而这一株株"狼牙刺",正踏平坎坷,克服万险,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西藏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定会为藏族同胞带来生活上的巨大便利!
于国萍,是这个团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在高原上工作时间最长的职工。算上拉日铁路,她已经在西藏坚守了10年。在她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地码着厚厚的一叠字帖。"你经常练字?""嗯,练字是次要的,主要是陪我的女儿!"
原来,到西藏工作以后,于国萍便跟女儿聚少离多。为了督促女儿学习、练字,她自己买了练习册、字帖,有空的时候就跟女儿视频,一起学习。"也许,我为女儿能做的也只有这些,这么多年,错过了太多她成长中的第一次,所有的牵挂、疼爱更多是通过电话或者视频传递,希望她能理解。等这个项目结束了,我一定回去好好陪她,这是我对她的承诺,也是我的心愿。"于国萍说。
"希望公司这个大家庭能够越来越好。""虽然这里很苦很难,但是我们会一直坚守下去。""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在采访的最后,笔者问了团队每个人有什么愿望,所有人在回答时都潸然泪下。
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充满着坚定的信仰与希望,饱含着深切的盼望与依恋。他们,倾情演绎着雪域高原的动人故事。他们,已经和这高原上特有的植物砂生槐"水乳交融",从此,身上便有了砂生槐特有的品质,而这群建设者也赋予了砂生槐全新的内涵……
前不久,高勇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满山的砂生槐终于开花了!
关键词:中铁十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