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铁建设承建的新建厦门北站迎来新进展,与既有厦门北站实现相连合一,共同形成全国最大双子型改扩建站房,成为中国高铁站城融合4.0时代新旧场并场的标志性工程。
新建厦门北站是新建福厦铁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站房,车站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与既有厦门北站联通合并后站台总规模达13台27线,年旅客发送量达5000万人次,是现在的2.8倍,串连起福州、厦门"一小时生活圈"和厦漳泉"半小时交通圈",形成一条黄金旅游带,进一步促进福建沿海城市群快速发展。
从空中俯瞰整个厦门北站,新老车站呈对称分布。车站以"文化传承、丝路远航"为设计理念,整体呈嘉庚建筑三段式,屋面采用东西、南北双向双曲结构,南北向弯弧半径达56米,创我国沿海城市铁路交通工程建筑屋面弯弧之最;外立面幕墙采用装配化施工体系,总面积超45000平方米,其中全明框流线型玻璃幕墙11000平方米,由4段超长弧形、670块弧度不一的异形玻璃,5000余件长度角度不同的铝构件组成,幕墙施工弧线精度全线之最;候车大厅海浪流线双曲吊顶最大弧长53米,最大高差11米,创全国铁路站房公共空间吊顶弧长之最,高差之最……在这里,中铁建设不断创造高铁站房建设之最。
"整座站房的弧形应用共有2000处,包含了100种弧度、50种弧形尺寸,其中候车大厅吊顶面积达26500平方米,最大弧长53米,最大高差11米,创下全国在施高铁站房公共空间吊顶弧长和高差两项纪录,营造了海浪倒悬于头顶的氛围。"中铁建设厦门北站装饰负责人许斌介绍道。厦门北站装饰团队采用BIM技术加智能全站仪,利用BIM空间建模,材料编号推演预拼,激光投射定位,设置7000余个控制点,保证精度拼接,误差不超过1毫米,肉眼几乎无法察觉拼缝,吊顶顺应车站波浪形屋面曲线铺开,如同艺术体操飘带在空中弧线舞动般丝滑柔顺。
候车大厅及海浪造型吊顶,创中国铁路站房公共空间吊顶高差之最、弧长之最(中铁建设 供图)
项目团队积极落实国铁集团新时代高铁站房"重结构、轻装饰、简装修"理念。站内6根巨型开花柱共同擎起7423吨重的钢屋盖,创下福厦高铁全线单根柱子承重之最的纪录。挖掘提炼厦门地域特征,出站通廊采用拱券结构,吊顶巧妙运用铝条板和方通穿插的视觉效果,以建筑本身的结构映射出厦门鼓浪屿万国建筑与钢琴岛的文化特色。站台层的清水"井"字梁内嵌542组单曲面超大穿孔铝板吊顶,既实用又美观,生动展示了高铁站房"经济艺术"的建筑要求。
地下负10米处的社会通廊将新老站房相连,结合东、西两侧下沉广场,形成福建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十字型"换乘空间,与地铁、BRT、公交、网约车等城市交通无缝衔接、高效换乘。换乘中心屋面安装了中国高铁站房面积最大的天气感应式智能天窗,面积约1400平米。天窗可根据实时监测的光照、降雨、风力等环境数据,自定义调整开合角度、开合时间及窗帘覆盖面积。"据测算,智能天窗每年将减少40天通风系统运转,相当于减少14吨二氧化碳排放",中铁建设项目负责人耿彬说。
围绕"精品工程、智能福厦"的建设要求,新建厦门北站从施工到维护采用BIM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控手段。施工期间累计应用15种智能设备,开发9种智能监控平台。"依托中铁芯品牌,机电安装运用BIM+装配式一体化施工技术,制冷机房、换热机房工期有效缩短50%",中铁建设项目机电负责人牛化玉介绍道。项目团队建立闽南地区规模最大、最先进、功能最全的站房智能化集成系统iBMS智慧管控系统,实现场景化照明,还能代替人工巡检,自动识别设备运行状态,据统计每年可节省约1000个人工,可节约100万千瓦时电,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据悉,福厦高铁将于今年9月底具备通车条件,新建厦门北站也将同步投入使用。
关键词:中铁建设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