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君 郭福民
郭福君、郭福民兄弟是中建东方装饰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因技术精湛、经验丰富被大家尊称为"老法师"。1991年,兄弟二人看到浦东发展的机遇,先后从"建筑之乡"浙江东阳来到上海打拼,一个做木工,一个做贴面工。与同村年轻人相比,他们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1998年至1999年间,他们共同参与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当时,二人均已开始带领劳务队伍。"勤学""实干""完美主义",是兄弟俩共同的特点。
"我们都喜欢钻研新工艺,有香港或者国外的队伍施工,我们常常一起跑去看,学人家怎么贴石材,怎么包柱子,那时没有手机,全部用脑子记,回来之后再改进我们自己的工艺。"
"我们都有‘职业病’,当年我们忙里偷闲难得去八佰伴逛一次街时,都要在商场里看哪里的砖铺的好,看别人的工艺如何细致,一路上都会讨论。"
郭福君介绍,当时不像现在这样施工便利,有很多成品可用,工人们都是"手艺活"。木饰面需要自己刷漆,修色,材料都要自己去匹配。一项工序做完再交给下一项,慢工出细活。
郭福民怀念当年与兄弟们一起铺草席睡地板、一起去马路边打盒饭的生活。"那时我们同吃同吃,不分你我,工作中劲儿往一处使。记得有一天烈日炎炎,我给大家买了一箱雪糕在屋顶上一起吃,那种单纯美好的感觉让我难忘。"
从农村到城市,从专业工人到项目管理者,一路走来,郭福君、郭福民兄弟用"匠心"建证了浦东的发展,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说起上海浦东,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很多地标性工程自己参与过。我们所做的工作对浦东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那时的经历却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
邱剑
邱剑,现任中建东方装饰上海分公司神木金控大厦装修工程项目经理,1996年进入公司,先后参与了浦东国际机场、上海科技馆、希望大厦、中建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葛洲坝大厦、世纪大都会等浦东地区重点项目,建证了浦东从矮楼、棚户区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发展历程。
1999年,他参建浦东国际机场1期项目。"当时项目区域还叫浦东镇,附近全是泥巴地。"由于交通不便,一次项目停水,食堂没办法做饭,他和同事搭了一辆运白菜的拖拉机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城市的亮光,下来吃了一顿饱饭。
他介绍,东方装饰负责项目的内装模块化施工、地面花岗岩铺贴等内装工程:"现在大家乘飞机所看到的内部装饰依然完美如初,完全看不出有20年岁月"。
李细英
李细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建证者。1996年进入东方,从油漆工长到商务管理再到如今成为中建东方装饰上海分公司副经理,她同形似"蝴蝶兰"的东方艺术中心一起,在不断开发开放的浦东"绽放"光彩。"脚踏实地,拼搏向上,时代不会抛弃你。"
从2003到2005年,她参与了东方艺术中心的全过程商务管理。她介绍,该项目在当时知名度很高,政府高度关注,也是中建东方承建的第一个剧院类工程,负责其中一个音乐厅的装饰。
参与该项目时,李细英已经是一名成熟商务人员,但剧院弧形造型异型,又面临钢结构独特、隔音工艺、地面防震要求高等技术难题,她的工作遇到了瓶颈。"当时我们缺乏艺术类项目的经验,投标时对图纸、技术都不熟。那年春节我们都没有回家,大家一起把工艺研究透彻,攻克难题,成功中标。"为解决问题,她还专门请教了广州的一名审计老师,在项目中边学边做,最终实现了项目的良好收益。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之后,中建东方装饰又成功承建了潍坊市艺术中心、江苏大剧院等剧院类项目。
李启华
李启华,现任中建东方装饰EPC事业部项目经理,上海证券报社办公楼是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刚刚毕业的他在该项目得到很大的锻炼,快速成长起来。
到项目时,他选择了最为复杂的木工学习。正巧上海证券报社办公楼的的涉及到大量的木工施工,1-2千平方米的木地板,大量要亲手制作的木柜,给了李启华充足的学习机会,且能够经常与业主接触。"很庆幸自己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接触到很多知识并得到认可,那时候大家都开玩笑叫我‘李经理’。"
第一个项目的快速成长为李启华的职业发展树立了自信,那时打下的扎实基础也为他之后做管理时的有条不紊、驾轻就熟提供了可能。"那时候师傅们手把手教的经验技术我会记一辈子,现在碰到大的工程心里总是有底气的!"如今,中建东方承建的大型项目中,总能找到他的名字。
朱红英
朱红英,现任中建东方装饰海外业务部副经理兼市场商务部经理,曾参与浦东机场建设。"浦东机场当时是很荒凉的,那时我们还住在活动板房,现在机场区域发展的很好,临港发展的很好,浦东的发展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朱红英感到很欣慰。
她与丈夫马勇都是中建东方装饰的员工。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二人聚少离多。"结婚那年我们所在的项目都在赶工,连婚假都没请。"朱红英回忆道。相识于上海,奋斗于东方,携手17年来,他们共同建证浦东的发展。
董伟,现任中建东方装饰成都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2012年参建"鲁班奖"工程——展讯项目,从管理人员成长为一名项目经理。
回忆起当年在浦东和如今在项目上工作的变化,他感触颇深:交通方面,过去他们都是挤地铁挤公交去项目,如今大部分人都选择自驾;技术方面,过去项目施工有很多不便,如今BIM技术让材料下单更加快捷;项目管理方面,当初进公司时手机普及率不高,没有办法及时取得联系,现在通讯便捷,有效节约了沟通成本。目前公司使用线上管理体系,更使每一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
"浦东和东方装饰给了我很大的发展平台,希望年轻的同志们在平时工作中把握机遇,主动学习,总结经验,提高技能,用心观察,敢于吃苦。"
童志刚
童志刚,现任中建东方装饰南京分公司副经理。1998年刚刚毕业的他被公司分配到上海实习,在中国保险大厦项目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快乐""充满新鲜感",天性乐观的他这样回忆当年在浦东的工作与生活。"浦东发展的很快,当时我去的时候,浦东的建设还是热火朝天,但陆家嘴的一座座高楼都已经建起来了。"
"在中保大厦项目实习那年春节,我被安排在项目值班,那是我第一个离开家的春节。我记得那天我给自己买了一个汉堡,一个人看着浦东的灯火,并不觉得苦,一切都很新奇。那时我就确定了,建设是我终身的事业。"中保大厦项目让刚刚毕业的童志刚得以快速成长,他回忆到,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当时我选择学习了自己感兴趣的木工,师父告诉我,学好木工要从凳子做起。那时我做了好多凳子,当时不用钉子,都是手艺活,工人师傅们人人都有工具箱。我每天都跟着师傅们,看他们怎么做。那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收获良多。当时学到的方法、观念至今都影响着我。"
关键词:中建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