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6天的奋战,公司承建的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锡冶炼异地搬迁升级改造项目(变更)总承包一标段项目终于在4月28日顺利完成两座120米钢制筒状内外法兰连接式烟囱的吊装工作。该项目是云南省"三个一百"重点项目和红河州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产能将达到7万吨/年锡产能的规模,也是云南省首个完成的退城入园项目。
120米高度的钢制筒状烟囱是安装股份公司承接过的高度最高的钢制筒状烟囱安装,也是目前西南地区最高的钢制筒状烟囱,吊装过程中,要克服烟囱重量大、高度高、风速快、安装难度大等重重困难,安全风险极大。面对困难,项目团队根据实际制定了科学完善的施工方案,精心组织吊装,克服了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化整为零 力拔千钧
项目钢制筒状烟囱的安装,就像是将圆柱形积木一节一节往上搭,需要厂家预先将各段烟囱制作好,运到现场进行吊装。尾气钢烟囱的外筒直径都在4米左右,环保钢烟囱的外筒直径达到了6.4米,都分为了十几段,每段高4至7米左右,且环保钢烟囱的各段重量基本都在50吨上下,最重的一段更是达到了59吨之重,总高度120米,即便是使用650吨履带吊,吊装难度也不小。
而就在烟囱还未运到之时,业主就遇到了一个麻烦。由于厂家的烟囱制作场地租金到期且无法续租,在现场还不具备安装条件,大型履带吊还未进场的的情况下,就需要将烟囱拉到业主厂区,而厂区根本没地方摆放,若是摆放在厂区门口,待达到安装条件后又需要进行二次运输,额外增加了一笔花费。就在业户一筹莫展时,项目总工杨华培主动为业主出了一个主意:将厂区的管行架暂时拆除,这样烟囱制作厂家就可以直接将烟囱运送到烟囱基础周围分散摆放,如此既能节省运输成本,也为项目后期的筒体吊装提供了便利。"业主高兴的很,这给他们省了一大笔钱"杨华培笑着回忆起当时业主的反应。
解决了烟囱的运输问题,随意而来的是履带吊的进场问题,650吨履带吊体积极大,"这个吊车仅仅是轮子就差不多有一个人那么高"项目测量员王宏张开手臂比划着说道。除此之外,由于烟囱高度较高,要完成吊装,主臂也是直插云霄,最长达到了131米,项目将整个履带吊拆解成了20余量卡车,才顺利运送到现场组装。
无论是总重量一千余吨的烟囱筒体,还是650吨履带吊,想要一次性完全到位,对场地有限的施工现场来说,都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但项目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化整为零,经过多次的拆组臂,最终才能顺利在狭窄的施工现场力拔千钧,吊起了这些庞然巨物。
万全准备 迎击狂风
烟囱筒体和吊车顺利进场,万事具备,但却不能有风,对于如此高的烟囱吊装来说,若遇到大风天气,几十吨的筒体在高空被风吹着摇晃,不仅无法满足吊装精度,还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李国辉和王飞是项目部的两位维护电工,为了测定风速,他们每天都携带风速仪爬上接近70米的高楼平台,他们的工作关系到项目施工能否顺利进行,因此不敢有丝毫马虎,经过半个月的认真测试,李国辉和王飞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施工时间,每天上午9点之前,现场风速较小,满足施工条件。
时间定下来了,但如果按照正常上班时间开工,每天的施工时间就极为有限,所有只能将上班时间提前。每天早上6点,就可以看到项目吊装负责人付灿宏带领施工团队在现场忙碌了,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还每天携带两个风速仪,加上吊车顶的一个风速仪随时对风速进行测量,确保风速满足吊装要求。
同时,在每一段筒体吊装前,项目还进行了试吊工作,在安装工作半径状态下,将烟囱筒体调离地面0.5米,进行静载实验5分钟,采用水准仪中履带吊履带周围检测路面沉降情况、吊绳吊具、平衡梁变形情况,检查完成且无异常情况后才进行吊装作业。在试吊结束后,即将进行起吊工作,起升吊装之前将工作半径下在将工作半径减少1.5m在进行起吊,增大吊车的起吊重量,待起升高度高出安装高度0.5m而且转台到安装位置时再开始调整工作半径幅度进行就位工作,这样使履带吊的吊重能力更大,确保在吊装工程中的安全性。并且起吊前在吊装的筒体下部捆扎两根3m长的M16的麻绳,使烟囱上部安装人员能很好的提前对烟囱进行稳固。
万全的准备,使项目团队有能力应对随时会发生的突发情况。4月14日早上八点半,现场正在对一段51吨重的筒体进行吊装,此时的吊装高度已经达到了80余米,就在筒体即将就位时,突然发生气流变动,现场刮起了大风,使筒体产生了摇晃。好在现场付灿宏有着丰富的吊装经验,他在现场指挥操作人员不要慌乱,尽力稳住筒体,并迅速让人将情况反馈到项目部,项目总工杨华培了解到现场情况后,也果断作出指令,将筒体基本对正后下落,插入定位销,使吊车受力减少一半的同时将筒体稳固住。就这样,项目团队顺利通过了这场"即兴考验",并在确定风速稳定后顺利完成这一节的筒体安装。
面对风速这一极为不稳定的影响因素,项目团队没有贸然进行施工,打破狂风的影响,靠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提前谋划和科学组织,这带给了项目团队更多的底气和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沉着冷静。
精准调校 严控误差
在烟囱吊装中,规范要求垂直度的误差要求控制在100毫米之内,项目烟囱吊装到42米时,误差控制在了2毫米,但由于厂家法兰度精准度不高,当烟囱吊装到120米时,垂直度误差已经达到了150毫米,超出了规范要求。为此,项目团队使用一个500吨、二个200吨液压千斤顶,对垂直度不断调校,最终使垂直度误差控制在了25毫米,远远小于了规范要求。
在烟囱筒体吊装过程中,需要使每一节烟囱的螺丝孔都一一对准,才能进行稳固和安装,但由于制作偏差,筒体的偏差达到了5公分,为此,项目团队采用了一个30吨千斤顶和4根过眼冲对筒体的椭圆度进行校正,确保了各段筒体的顺利安装。
面对误差,项目团队没有得过且过,而是一丝不苟的进行校准,甚至给自己提出了比规范要求更高的标准,正是这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两座烟囱顺利"长"到了120米,笔直的挺立在云锡工厂内。
关键词:云南建投安装,锡冶炼,筒状烟囱